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媒介形式和内容形式。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多媒体性、实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大的传播范围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的信息获取、交流和参与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平台,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博客等平台,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实施原则
(一)研制开发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德育内容
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各类德育资源,包括德育课程、德育视频、德育故事、德育案例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德育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德育的有效实施。
(二)注重个性需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服务,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学习和成长。
(三)强化互动交流,促进学生道德品德养成
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育人活动,提供多样化的互动交流渠道;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讨论工具等媒介,鼓励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品德的养成和提高。
(四)加强合作共享,推动德育协同育人成效
新媒体时代,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育人功能,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优质德育资源共享,好的德育经验一起交流,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德育育人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建构
新媒体创设了多元的文化环境、潜隐的政治环境、非控的舆论环境、困惑重重的伦理环境,不仅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的重要因素,而且成为影响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方面。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从不同阶段、多层面、多形式来建构符合社会大环境和育人需求的德育模式。本文构建了“345”德育模式: 3即关注学生一、二、三年级三个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4即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个层面相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德育合力作用,实现育人形式的多样化、营造出调动学生兴趣和体验感的德育环境,引导学生在道德创设中体会道德内涵,培养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锤炼坚强的道德意志; 5是指通过实施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懂得爱党爱国、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拥有良好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四、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345”德育模式实施路径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今天,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明晰德育工作实施路径,才能真正将德育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实现育人工作目标。
(一)以大一大二大三为“三个阶段”实施德育教育
1. 大一阶段,主要通过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和活动,包括组织学习《新生入学教育读本》,组织观看《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片》,并穿插进行校史、专业认知、军事训练、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等系列教育,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大二阶段,主要通过道德实践,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准则、锤炼道德品格,开展健康成长教育。例如:通过《国旗下讲话》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力量;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和社会调研,让学生感受乡村振兴的现实场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思政社团活动,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深深植根于内心,并转化为道德品行和日常的行动自觉;通过校内校外广泛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并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共同营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和谐社会氛围。
3.大三阶段,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热情服务教育,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成大才、担大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在学生即将离校走上实习岗位之前,还要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开展以感恩父母、感谢母校、感恩社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举办感恩励志演讲会;为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组织以“感恩母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等。
(二)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维一体”德育教育实施路径
新媒体的自由性与开放性带给德育的挑战之一就是教育影响的多极化和教育环境的泛化,打破了以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界限。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构建立体化协同作用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发挥德育育人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层面德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学校德育应顺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判断力、道德自制力,培养具有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个体,促进学生形成完善健康人格;其次,学校德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内容,重点增强道德意志力的锻炼和道德选择教育,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三是运用新媒体拓宽德育方式。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44. 8% 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与人交流,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运用微信、微博、QQ、腾讯会议等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还可以通过建立德育网、德育博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泛在化的教育;四是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发学校德育课程和平台,通过微课、超星数字平台、大学慕课平台等媒介使德育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德育教育延伸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德育育人良好氛围,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维一体”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担负起德育教育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在新媒体德育资源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可以和教育管理部门联合建设具有统一管理职能的德育资源网站,提供有关网络操守在社会、道德及法律方面的资讯,为学生家长提供引导,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活动建议,网站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活动”“教师中心”“学生承诺”“家长指引”“资源中心”等多个栏目,有效把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联系起来,便于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形成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四维一体”德育教育体系。
2.有效发挥社会层面德育的作用。首先需要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立法机制,加强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强化政府管理职能,这是社会层面发挥德育功能最重要的方面;二是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强新技术手段应用,如程序监管技术、埋设跟踪程序等,通过技术控制达到对新媒体使用的道德监督与跟踪管理;三是建立新媒体德育的社会支持与辅助系统。例如: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大学生通过平台进行社会服务和义务劳动预约、登记和展示,起到激励和褒扬作用;通过网络建立社会支持和救助系统,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进行信息咨询和心理危机求助,减少心理疾病和抑郁症的发生率;四是加强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加大对人文学科支持力度,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脆弱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缺失。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必须重新唤起全社会对人文科学的关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科学水平。
3. 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首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品德的养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为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但家庭却往往是新媒体运用比较薄弱的地方。可以根据需求对学生家长进行新媒体知识方面的指导和讲授,提高家长运用新媒体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家校沟通交流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一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应根据新媒体自由、开放、虚拟的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去“唤醒”学生的意识,能使学生在无法预料的局势中自主作出有意义的选择。这就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主,受教育者被动、服从的教育观,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新媒体环境中自控、自律的程度,我们实施的德育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有权利、有义务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引导他们勇于承担责任。
通过三个阶段、四个层面的德育的实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党爱国人才;把学生培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公民,自觉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把学生培养成恪守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把学生培养成自觉弘扬家庭美德的社会成员,主动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邻里互助等中华优良传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德的人,自觉践行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中华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王久梅,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党建铸魂 引领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208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